低空经济是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,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。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、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、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。
发展低空经济,通俗来说,就是把“路”修到“低空”去。在这条新“路”上,同样会出现“路上的‘车’”、“开‘车’的人”和因“路”而兴的产业。
“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孕育着广阔发展空间。”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与低空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覃睿说,低空经济要“飞”起来,首先取决于低空空域资源的开放程度。
2010年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印发《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》,拉开了开发低空资源、促进通航发展的序幕。
2021年2月,低空经济首次写入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;2023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;今年全国两会,低空经济被作为“新增长引擎”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近年来,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下,低空经济涉及的农林植保、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保持稳步增长,空中游览、航空运动、医疗救护等新业态也在加速发展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我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,同比增长约32%;全国注册通航企业690家,是2015年的2.5倍。2023年,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。
1月,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;2月,5座eVTOL(电动垂直起降)航空器盛世龙首次实现从深圳到珠海飞行;3月底,国产民用载人飞艇“祥云”AS700完成首次转场飞行……今年以来,低空经济领域新事不断、引人关注。